Go My Way #1 - web 框架
Go My Way #1 - web 框架
Jun 12, 2017
Ruby的Ruby on Rails,Java的Spring,Python的Django,Nodejs的Express。多数有人气的语言都有主流的web框架。所以不需要多想使用主流框架就可以以,但是Go没有这些。Go提倡根据情况合理的组合package。熟练了以后非常方便,但对于第一次接触Go的人选择package是困难的事情。
接触Go已有3年,过去1年中积极使用了Go语言。起初公司内只有自己使用Go,现在使用Go开发的同事多了起来。我们公司在中国提供it服务,目前阿里云里运营着5个linux服务器和2个windows服务器。共有50左右的服务,其中用Go开发的服务占10个左右。
就这样使用Go语言开发,有了自己的开发方式。我想通过3偏文章介绍Go语言开发。(太冗长,读者没有耐心读完,自己觉得也麻烦,呵呵)
- Go My Way #1 - web框架
- Go My Way #2 - 数据库, 日志
- Go My Way #3 - Configuration, Tracing, etc.
- gomobile
第一个主题是web框架。我觉得对这部分关注的人比较多,所以选择了它。
但是开发web应用程序,只有web框架是不够的。保存数据需要数据库,想保存日志,想追溯处理web请求的记录。想一一解决各种问题,需要更多的选择。所以在第2章和第3章对 DB, Logging, Tracing, Vendoring, Confugration, Test等功能一一介绍。
最后会对, gomobile 进行介绍。
在几个大会当中有对它的介绍,但实际用Go开发移动端有诸多不便。但我们公司的服务的app中有Go package。gomobile有制约事项,但考虑好制约事项开发项目也不错。最后会介绍在移动端怎么使用Go。
此后会用3个篇幅介绍开发web应用程序的方法。没有绝对正确的方式,Go也不提倡这种方式。我将介绍我们公司业务环境下对web应用程序的优化方式,环境不一样可能方式也不一样。在我们公司也有用其他方式开发项目。
对所介绍的内容的讨论,建议,争论,质疑,等
我将感谢任何形式的意见。
我的思想是永远开放的. ^^
先讲结论,开发web应用程序时用echo来开发。
根据之前所说的内容开发了参考项目echosample(https://github.com/pangpanglabs/echosample)。有新的内容添加时会持续更新 echosample。开发新的服务时可以参考echosample。
非常欢迎想一起开发echosample的同事。
main 框架 - echo
echo是没有明显缺点,只有必要的功能的轻量级框架。
Go有许多web框架,但功能大同小异。大部分会提供一下的功能。
- 定义路由
- Query String或者Body转换成 struct.
- 提供上下文保存web请求的值
- 提供多种返回类型(JSON, XML, Template, etc.)的函数.
- 方便添加,每个请求前后逻辑的中间件
- 提供 Auth, Logging, Recover, CORS等 中间件
当然也可以组合多个package来实现各个功能。比如,基于negroni中间件, gorilla mux或者 httprouter定义路由,使用 render 类似的package来组合成大的形态。这种方式我将在下面重新介绍。
大部分web框架提供类似的功能,但选择 echo的理由?
首先排除了(beego, revel)全栈行框架。虽然提供很多功能,但是它们的运行方式,使用方式都不符合Go的思想。(对“不符合Go的思想”希望有一个充分的讨论时间…^_^)。起初人气非常高的 martini,也听到了不符合Go的思想的意见,自称地球上最快的web框架iris,有吹嘘的成分所以犹豫了。
之后有gin和 echo。虽然github的like数gin更多,但对echo更动心。实际上github的like数超过5000后用like数来决定框架是无意义的。受到了开发者们的响应,已经得到了验证。对echo更动心的原因是echo的社区比gin更活跃。用echo开发过服务,非常好用。
在选择web框架是没有考虑性能。
Go的package中有强调性能的package,但我无视此部分。iris每秒可以处理450,000以上的请求,但我们需要这么高行的的服务么?能每秒处理10,000以上请求的服务已经是非常成功的服务,多数Go框架可以轻松处理。只要不是需要超高并发的少数的服务,性能不是很重要因素。
package 结构
多数Go的框架不强制目录结构。提供必要的功能,除外的让开发者决定。
所以像使用别的语言的方式构建过目录,模仿过github的有名的Go项目。其中找到了非常不错的项目就是Package Oriented Design。非常像Go的风格,所以构建成这样。
$ tree
.
├── account/
│ ├── model.go
│ └── service.go
├── cart/
│ ├── model.go
│ └── service.go
├── catalog/
│ ├── model.go
│ └── service.go
├── cmd
| └── server/
| ├── config.production.yml
| ├── config.staging.yml
| ├── config.yml
| ├── handler.go
| ├── main.go
| ├── main_test.go
| └── swagger.yml
└── kit/
├── httpreq/
├── number/
├── scanner/
└── transport/
各模块以library的形式开发成package,为了运行项目的package构建在cmd里。以这种方式构建web应用程序,让链接各模块的handler文件 /cmd/server/handler.go 越来越大,又出现根据各模块分离handler的必要。越来越接近分成controller目录和model目录的传统mvc项目形态。
Package Oriented Design中推荐的方式,github的许多Go项目的package结构更符合对多个项目library的package。在web中这种结构不太符合。不是给多个项目调用的服务,决定不这么构建目录。最后在web中使用了熟悉的controller/model的模式。
$ tree
.
├── controllers/
├── filters/
├── models/
├── static/
│ ├── css/
│ └── js/
|── views/
| ├── 404.html
| ├── 500.html
| ├── index.html
| └── layout/
└── main.go
以前是怎样使用的?
前面说的方式是,经过1~2年开发后的最终产物。那之前是怎样使用的呢?介绍为什么现在不用那种方式也很有意义。
negroni + gorilla mux + render
negroni, gorilla mux , render是我推荐过的方式。Go 语言web 入门中提到过用 多种多样的package来构建微框架。
起初非常轻便的使用web框架,后来发现每次都在重复的构建。添加JWT验证中间件,添加session/cookie的使用法方法,还要设置rendering的方式。为什么每次都要组合多个package来实现相同的功能?有必要么?是不是使用基本功能都包含的框架更好一些?越来越对negroni方式产生了质疑。经过了多种开发方式,觉得echo非常适合。
go-kit
和其他框架一样,收到很多推荐的go-kit, 但用起来为什么这么别扭…
包含circuit breaker, metrics, tracing等开发者们喜欢的内容,感觉必须要使用以A toolkit for microservices著称的go-kit来开发微服务。受到go-kit影响的框架,package也非常多…
直接使用感觉很不舒服,也没有什么开发文档,有很多example,但是这些代码也感觉不太友好。 这时候有了用go-kit的需求了。
我会在“Go My Way #3 - gomobile”中介绍我们公司的moblie app中使用了go-kit。有网络不太稳定时候(地下建筑中信号非常弱),需要压缩数据量。
解决的方法是使用go-kit提供的grpc。
使用go-kit的transport就可以转换成grpc。根据情况使用http或者grpc,多好的功能!
所以开始用go-kit来开发相关的项目。
- 用endpoint暴露相应的功能
- 对每个endpoint 添加了 request, response转换代码
- client和 server中 添加了 transport layer的功能
- 对所有的 request, response 开发了 decode/encode 函数
- 为了使用grpc 对所用的reqeust, response 添加了 proto file.
就这样使用go-kit封装了代码,但是有个一个难点。
我们用NGINX来做API Gateway 的角色。为了服务的无中断发布用Blue-Green Deploy的方式,动态变化的服务地址登记在 consul。
NGINX监听consul,根据服务地址的变化,变更NGINX的配置文件。
NGINX通过Reverse Proxy(反向代理),转发请求到相应的service。
最终,我们不暴漏实际的服务地址。
但是NGINX对grpc不能实现Reverse Proxy(反向代理)。所以使用grpc的服务只能用 Caddy来做API Gateway的角色。
为了使用go-kit + grpc做了很多工作,一定要做到这个地步么?
所以又确认了一遍
之前用的http和grpc通讯没有太大的区别。通过NGINX压缩过的JSON数据量和grpc的数据量没有太大的差别。所以grpc的优势只有减少对CPU的使用量,我们的服务还不至于限制CPU使用量的地步。做这么多的工作比较可惜。circuit breaker, metrics, tracing等这些功能对我们来说不是必要的功能,有必要再用go-kit就可以了。
所以go-kit也OUT!
net/http
标准包的使用
根据情况也可以直接使用标准包的net/http。不是太复杂的服务用net/http足矣。
比如,单独开发 CAPTCHA功能,就可以直接使用net/http。